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案

月经先后不定期是女性月经周期异常的常见表现,属于中医“月经先后无定期”或“经乱”范畴,中医认为月经周期的规律性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,临床可分为肝郁气滞证、肾气不足证、脾虚失运证、冲任失调证等。

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理气、调和冲任、补肾调经、健脾养血为主,亦可选择针刺、艾灸等疗法以疏通经络、温经散寒。埋线疗法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特色疗法,其核心是通过将可吸收的羊肠线或蛋白线埋入特定穴位,对穴位产生持续、温和的刺激作用,从而达到调理气血、平衡阴阳、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埋线后,线体在穴位内逐渐分解吸收,持续刺激经络,类似“长效针灸”,以达调节脏腑功能之效。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,时常运用穴位埋线疗法,以调和冲任为大法,治疗多例月经先后不定期病例,均取得满意疗效,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。

张某,女,29岁,2024年11月29日初诊。主诉:月经周期紊乱2年余。患者2年前因工作压力较大,致使情志不遂,出现月经周期或提前1周左右,或延后10天左右,经量时多时少,色暗夹血块,伴有经前乳房胀痛,腰酸乏力。曾服用中、西药物治疗,疗效欠佳,故前来寻求埋线治疗。刻下:面色萎黄晦暗,形体偏瘦,少言寡语,月经已延期8天未至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

诊断:月经先后不定期(肝郁脾虚,冲任失调)。

治法:疏肝健脾,调和冲任。

取穴:气海、关元、中极、天枢(双)、水道(双)、归来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中脘。

操作:用碘伏常规消毒穴位后,用一次性埋线针将可吸收蛋白线植入穴位深部肌层,每15天治疗1次。患者经过首次埋线治疗后,经前乳房胀痛症状明显减轻,经过埋线治疗4次后,月经周期恢复28~30天,经量适中,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。

按 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谓“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”,故冲任之调和在规律的月经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遂于本案中,取任脉之气海、关元、中极以调补冲任。

天枢乃大肠之募穴,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谓:“天枢之上,天气主之;天枢之下,地气主之。”取之可斡旋中焦气机,使清升浊降。

水道、归来同属足阳明胃经,《灵枢·经脉》载胃经“下乳内廉,下挟脐”,《针灸甲乙经》言其穴善治“月事不来”,此正合“冲脉隶于阳明”之医旨。

中脘配足三里,取“治痿独取阳明”之意,以培补后天之本,资冲任之虚。足三里为土经土穴,《针灸资生经》言其“疗脾胃气不足”,通过健运脾土以资气血生化之源。

诸穴合用,上中下三焦并调,先后天同补,使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月经不调虽病在胞宫,实则关乎脏腑气血。通过调理冲任、健运中焦、疏利三焦气机,使脏腑和调,气血畅达,则月事自循常度。埋线疗法融针刺效应与持久刺激于一体,暗合《灵枢·终始》“久病者,邪气入深。刺此病者,深内而久留之”的治疗原则,故收效速佳。(高井亮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)